中国环境报记者 陈媛媛
011年,政府部门微博问政、官员织“围脖”成为一股潮流,正席卷全国。
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微博却恰好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沟通群众感情的一个工具。
有人已经做了好的示范,那么,接下来,如何才能与网民良性互动?怎么“织”才能了解网络舆情?微博问政如何赢得网民认可?我们期待着在摸索中探寻答案,也期待着更多的部门、更多领导干部织“围脖”,在微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最终迎来微博问政的春天。
政务微博时代来临,自媒体带来新挑战?
一条微博最多140个字,每天最少发布5条信息,及时在线回复网民提问,这些看似并不多的工作,已经够重庆市环保局宣教处的四五名工作人员忙活一阵子的了。
6月1日,重庆市环保局开通了官方微博。虽然具体上传回复工作由小敖来负责,但是科室里的其他几位同志也默默地做着辅助工作,穿梭于环保局内部科室, 收集上传信息、拍照、摄像,进行网络直播,将网上环保投诉转交给相应的处室,再将最新进展和处理情况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反馈……
从2010年开始,网民织“围脖”已经不仅仅是晒心情,而是将注意力转向现实社会。同时,传统媒介通过微博这个平台,寻找信息来源,进行采访、核实,再由微博来关注、转发,使事件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变革,不少地区和部门都出现集体开博的态势,以适应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复旦大学舆情与传播研究实验室近期实施并完 成了《2011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20日,全国范围共有实名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1708个,政府官员微博720个。
作为关注民生的重要部门——环保部门,官方微博、官员微博也应运而生:
今年1月,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北京市环保局相继开通微博,与市民互动,解决市民的环保投诉;
同样是1月,浙江省嘉兴市环保局官方微博、局长章剑的个人微博相继开通;
3月10日,曾经以“博客局长”闻名的辽宁省沈阳市环保局局长李超开通了个人微博;
6月1日,重庆市环保局也开通了官方微博,以“永不离线的重庆环保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形象,打造重庆环保权威发布平台、互动交流平台、风采展示平台,开通不到两个月,已经有7.4万名粉丝……
140个字的倾听和回复,公众满意吗?
2月24日晚,一股恶臭席卷嘉兴市上空,论坛、微博上关于恶臭的帖子大热。嘉兴市长热线、各媒体热线、“12369”环保热线几乎被打爆。
嘉兴市在辖区内各县、市全面排查,嘉兴市环保局局长章剑率领全局数十人连夜出动,省环保厅也派专家赶到嘉兴协助排查。
经过采样分析,2月25日凌晨2点多,污染物质初步确定。凌晨3点多,章剑回到办公室,用自己的微博第一时间发布消息:
“污染分布及飘移的路线基本查清,主要污染物质检测初步结果已经出来,但污染产生源还未查出,还将组织精干力量继续排查。市里多位重要领导在一起研究处置排查方案。环保真是责任重啊!谢谢大家关注和理解!”
此后,章剑又连续发布了13条微博,直播了嘉兴市环保部门调查恶臭过程,并用检测数据说明了恶臭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及时化解了公众的恐慌情绪。
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环保部门找到了肇事元凶,原来是上海市金山区金山卫镇张桥村的化工厂。
网友“观望者甲”留言说:“知道政府已经在行动,用不着提心吊胆,更不会有各种传言的版本。网络时代,越透明、越及时,就会越主动。”
按照政府正常的新闻通报程序,这样的信息发布有多个程序要走,发布的及时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微博主人的特殊身份,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有效地安定了民心,为政府的信息发布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时,微博问政为官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提供了一种便利。
沈阳市环保局长李超说:“环保工作首先要从聆听和沟通开始,微博正好为百姓提供了一个说话的平台”。李超不仅亲自回复网友提问,还尽量挤出时间现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准确地回复网友。
在网络世界里,局长不再是想象中的一本正经,谈执政理念、讲工作方法,也“八卦”自己的业余爱好;撇开官方语汇,内容更趋生活化,更丰富多彩;也有的官员把一些不便在工作场合发表的感想和观点发在微博上,与网友分享。
微博为平等对话提供一个平台,网友对“政府部门和官员竟然有时间跟我聊天”抱有强烈的好奇感,因此,微博问政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受到网民热捧。
微博问政已成趋势,这个“围脖”怎么织?
据相关数据显示,大陆微博网站数量从去年1月的17家增长到去年12月的88家,微博用户达6000万人。一方面微博运营商想方设法吸引和鼓励政府部门开微博;另一方面,政府也开始在微博世界中积极作为,有些地方政府出台规定,对行政机构开设官方微博的时限进行了规定,鼓励官员开通实名微博。
在互联网上注册一个微博仅需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今年上半年,注册官方微博的数量激增。其中,江苏省开设的政务微博数量居全国首位,其次是广东、四川、山西等省、市,重庆市环保局还要求下属29个县、市的环保局全部开通官方微博。
然而,政府官方微博从诞生之日起,喝彩声、质疑声就如影随形。
《报告》显示,目前一些政务微博都是“选择性公开”,一些政府官员会发布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主动屏蔽对自己不利的内容。很多官员依然遵循“重报态度、慎报结论、再报进展”的原则,仍倾向于单向发布信息,对于民众的质疑和询问,反馈不足,“倾听的姿态不够,目前微博有用但作用有限”。
“谈到微博问政,或者叫微博议政,并非政治意义上的‘民主’,毕竟收集网络民意并不等于民主制度。微博只是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要想解决微博中提到的问题,‘功夫在诗外’,更多的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发力,依靠制度路径推动民主实践,那才是真正的微博问政,真正的微博能推动政治文明进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文化繁荣与新媒体发展”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副主任张志安也不主张过分夸大政务微博的作用。他认为,技术再先进,它只是辅助性工具。“政府官员听取民意不能放弃那些最传统、最原始的方法,就是深入到真实社会中进行调查和研究,深入基层获得第一手资料,通过与民众的直接接触掌握民意。微博问政再能拉近距离,也比不上实地调研与民众面对面的距离近。”
“网络表达民意的确是很便捷的渠道,非常值得重视,但有时对有些声音还需要深入分析,因为,网络发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没发声的‘沉默的声音’,不能轻易地将一部分声音就视为主流民意,当然,部分的声音也是民意的一部分,也需要关注。”章剑在微博中说道。
在基层环保部门中,维稳是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部门在舆情监测中,信息来源较少,工作容易处于被动。对此,张志安提出自己的建议:“仅仅用关键词搜还不够,如果只搜地名,老百姓帖子里面没写,可能搜不到,你的关键词要设得更加精准;此外,辨析IT地址,通过微博更细致、更细腻地了解百姓的呼声,了解草根、网民的心声。”
微博不是万能的,网民能认可吗?
微博试验是政府迈出的新的一步。
政府部门从2009年相继设立网络发言人,到2010年开通了网络问政网站,再到2011年开通微博,行政管理部门已形成了一套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
目前,各地环保部门普遍将微博的管理部门设立在新闻宣传处室,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尽管习惯于与各种人打交道、熟悉新闻传播规律,但对于微博这个新生事物,还是无法准确把握和运用,“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如何才能与网民良性互动?官员织“围脖”,怎样“织”才能了解网络舆情?政府部门一方面广泛吸收各方智慧,一方面加紧培训微博管理人员。
“在微博开通前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局里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我们已经进行4次培训了。”重庆市环保局宣教处的小敖对记者说。
6月3日上午,“微博时代的网络形象塑造及危机公关管理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举办,参加会议的大部分是党政机关的官员,张志安做了题为《微博舆情及运营沟通策略》的主题演讲,论述了政府部门开设微博的技巧和经验。
纵观2010年发生的多起重大公共事件,网友都很容易发现,微博可以早发布声音,可以成为最快的互动平台,可以看到老百姓对政府采取措施的看法,同样,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官方微博是最快发布信息、澄清谣言的渠道。
“政府第一是快速,要跟谣言赛跑,必须要快,过去叫24小时黄金原则,这是报纸、传统媒体决定的,之后人民网提出4小时黄金原则,就是要在4个小时之内发布。现在有了微博,这样的速度要更快,可能是一个小时或者更快。”张志安说。
同时,政府在危机公关的过程中,要使用亲民话语,注重真诚平等。在微博上表达一定要注意沟通,要改变说话的方式,千万不要有官腔,微博上的语言是轻松、生动的,最起码要做到语言平实和朴实。
网络语言有快速消费的特性,去年还流行的“给力”、“浮云”、“神马”如今已经被透支使用,而今年流行的体例包括“丹丹体”、“私奔体”、“咆哮体”等等,它们被用到各种体例的传播中。这就对微博管理者提出一个新要求,不仅要尽量使用网络语言,还要及时更新网络词库。
“面对质疑保持淡定,如果心态不好,你看微博会被气死。”张志安对那些有意开通个人微博的官员提出自己的告诫。
小敖也告诉记者,重庆市环保局对网络管理员的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要求环境信息反馈“快、精、准”,其中还有一个底线,就是不能和网民争吵。
“政府部门官方微博可以成为官员与民众交流的平台,成为网友疏导情绪的渠道,但它绝不是万能的,微博参政走得更远、更好,需要‘制度好’,也需要官员自己‘做得好’。”张志安说。
I apologisew, but,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Let’s discuss. Write to me in PM, we will talk.
hpixel
icon pack —— 2012-09-24 @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