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国家不可一厢情愿回到没有泄密的时代,但维基泄密企图逃避所有司法辖区的做法,也存在使其成长为不受约束的权力的危险

维基泄密网站(WikiLeaks)一举披露了25万份美国外交密电,制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泄密事件。伊朗从朝鲜手中获得了中程导弹,可以打到西欧;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被称为普京的喉舌;阿拉伯国家要求对伊朗发动袭击……过去三年来的这些电报令世人对世界外交深藏幕后的折冲樽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窥探,其中不乏对领导人的极其坦率的评价,以及对核武器和恐怖主义威胁的非常现实的评估。多国政要(当然也包括中国)对这些本来见不得光的外交事务的泄露感到尴尬,奥巴马当局更是使尽浑身解数试图缩小此一事件的危害。

数量如此庞大的密电令所有外交官都打起了寒颤。现在,外交圈流传的笑话是,当美国人进入房间,闭嘴,跟他们什么都别说。可以预见的是,一些国家的关系会受到考验,而泄密事件对国际事务会产生怎样的长久后果,现在还很难预料。至少,大卫·布鲁克斯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写道,国际对话会受到损害,“就好像,如果私下的评价忽然曝光的话,我们与邻居的关系会趋向恶化”。他说,领导人和外交官喋喋不休的交谈自有其益处,他们和士兵一起维持了当下的世界秩序。

维基泄密及其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显然不认同这个秩序。《纽约客》杂志对阿桑奇的人物素描中写到他的母亲,她不让儿子参加当地学校,因为她害怕“正式的教育会灌输对权威的病态尊重”。母亲会为儿子后来的行为感到骄傲。

阿桑奇不只是一个黑客,更是一个老派的无政府主义者,相信所有统治机构都腐化堕落,所有公共声明都充满谎言。对于如此思考的人来说,暴露秘密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如果隐秘的世界充满了阴谋,那么一切都该在阳光下公开。阿桑奇对自己的行动可能损害特定国家安全乃至打击一些个体无遑旁顾,因为他认为密电暴露了美国外交官的贪腐、虚伪和唯利是图。阿桑奇因此成为敢于对抗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政权和军队的孤胆英雄。

然而,和前两次披露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中的管理不善所不同的是,阿桑奇此番剑指外交官的鲁莽和轻率,却在考验着其支持者的底线。有人一如既往地赞扬阿桑奇,甚至说他在迫使美国这样的世界强国负起应尽的责任;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前番泄密与此次“密电门”(Cablegate)之间存在差别,因为这些密电没有显示出美国外交官做错了什么。“密电门”不再能用“政府控制”那套话语来说事,用它来彰显言论自由也有点扯得太远。

美国两派对此事的反应十分有趣。右翼指阿桑奇为叛国者,大骂刊登密电内容的《纽约时报》等报刊。左翼认为为了让政府负责,冒些国家安全的风险也值得。《纽约时报》专门为此写了编者按,其中说:“报社认为这些文件服务于重要的公共利益,其对美国外交的目标、成功、妥协与挫折的揭示,是其他材料无法提供的”,言下之意是,为了“公共利益”,他们才决定刊发。

无论如何,在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之后,《纽约时报》、《卫报》等新闻业翘楚拿到维基泄密提供的“猛料”之后予以刊出,是一个再容易不过的决定。德国《图片报》嘲笑阿桑奇的虚伪和无政府主义:“像维基泄密这样的实体只能存在于自由世界中。暴君和独裁者是不会允许它存在的。”

与其说“密电门”攻击的是美国政策,不如说它攻击的是保密本身。这是维基泄密最具争议之处。一切信息都属于公有领域(public domain)吗?国家要想有效地处理事务,或是保证其公民的安全,一定的秘密是必须存在的。维基泄密的一个根本悖论在于,泄密会导致外交官在今后说话时更加小心,反而阻碍到外交信息的自由流动。

最终,维基泄密教导我们的是,各方都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国家不可一厢情愿地想象回到没有维基泄密的时代,而维基泄密企图逃避所有司法辖区的做法——对于挑战强权的一个小小机构来说,这样做可以理解——也存在使其成长为不受约束的权力的风险。须知,挑战不负责任的权力,恰好是维基泄密本来的宗旨。


上一篇: 网络民意表达,是压制还是引导
下一篇:微博问政可问几分明白?

12条评论

  1.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I am assured. Let’s dsicuss it. Write to me in PM.

    hpixel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