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首页|TW首页| 同事录|业界社区

被誉为互联网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的克莱·舍基(Clay Shirky),毕业于耶鲁大学美术专业。这位颇具艺术家气质的互联网思想家,2009年出版的著作《Here Comes Everybody: The power of organizing without organization》(中文书名《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胡泳/沈满琳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在社交网络如日中天之际,仍不失为一部理解“机构与合作”的思想经典。

舍基提出了一个互联网时代最基本的问题:“一群人究竟如何搞定事情?”或者说,一群人通过何种方式“搞定”事情?

这个问题放在传统思维框架内,答案似乎不言自明:组织起来。于是乎,权力开始在组织中发挥作用:层级、资源、权力、激励、机构政治与寻租,一系列“权力金字塔”时代司空见惯的游戏就此轮番上演。

舍基所提“组织”问题的涵义有三:第一,“组织”的含义和组织机构形态、组织内在的规律,将会发生何种深刻的变化?第二,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和价值,应当如何定位和理解?第三,所谓互联网背景下新型的“组织机构”,将给身处其间的万众网民,带来何种崭新的体验?或言之,哪些我们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固见,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舍基看来,传统工业时代的组织形态之所以产生,是为了应对市场协调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随着沟通复杂度、协调成本的增长,试图借助市场契约来解决“协作有效性”的问题,无疑遭遇了巨大的瓶颈。其实这种观点已经由“交易成本理论”的提出者,英国经济学家科斯在1937年阐述得非常清楚。

舍基的洞见在于,互联网背景下新兴的组织形态,并非是科斯所谓的“科层组织”,或者叫“金字塔组织”。那种秩序井然、层级分明的科层组织,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显得机械、刻板、活力低下。

传统组织的行事风范,往往是计划、规划优先,“组织”一词往往寓意着“确定性、计划性和官僚制度”;然而在互联网中,可以看到的却是到处充满活力的、变动不居的、穿越边界和壁垒的合作。

合作和协调代替了刻板规划,这是重大的变化,甚至用舍基的话说,“这是一场革命,相当深刻的革命”。

舍基认为,互联网上看上去“有组织的行为”,并非某个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权力意志发号施令的结果,“合作状态”完全可以从表面上看上去的“无组织状态”中,涌现出来。

这一“涌现的过程”,有四个关键:第一是分享。通过大量貌似无序的节点之间,错综复杂的链接、转发、评注,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处于充分的“搅拌、流转”形态,成为“活力之源”。第二是对话。这些交织而成的“内容之网”,本质上是“对话行为”、“沟通行为”、“商榷行为”。对话在不同节点之间展开,在开放的空间中展开,任何新鲜的内容,都瞬间被卷入到“对话”中来,参与到“社会计算”的“势场”中。第三是协作。对话背后蕴含的意愿,催生大量的合作和博弈,产生了“自如的分工”,并让更多的合作在陌生人之间顺利展开。第四是集体行动。这种分享、对话、合作的“细碎进程”,会时不常越过某个“临界点”,凝聚成“群体智慧”、“群体意志”,产生“集体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集体行动”并非刻意为之,也不是可以事先“谋划而成”的,它完全是一种生态的“喷发”。

著名的互联网思想家凯文.凯利,曾把这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称作“舍基原则”。我们正在感受和体验到的维基百科、众包、微博等等,无一不暗含着“舍基原则”的洞察,这是互联网精神的精髓。


上一篇: 把员工变为“内部企业家” ——从海尔革命性管理实验观察到的
下一篇:宽带是一项基本人权

27条评论

  1.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Let’s discuss it.

    P.S. Please review Android Style Menu Icons from Ikonga

  2. Let’s talk, to me is what to tell.

    hpixel

发表评论